第一次統一的貨幣——秦半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滅掉六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傢——齊國,而完成瞭統一大業。秦朝建立以後,推行瞭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統一瞭法律、文字、度量衡,廢除瞭原六國的刀、佈、貝等貨幣體系,以秦“半兩”圓錢為法定貨幣,結束瞭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況。將秦戰國時行用的圜錢半兩及原有的貨幣制度和政策推進到全國各地,規定:“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仍以“半兩”為名,後人稱之為秦半兩,以其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即“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 實現瞭我國貨幣形制的第一次統一。半兩錢秦、漢均鑄過,存世量較多,並且大小輕重不一,文字變化各異,半兩錢至今尚無確切的定論,從許多考古資料中可大致分出時代特征。錢幣集藏界一般認為:文字古樸隱起,呈金文大篆風格的屬戰國秦半兩。直徑在3.5cm以上,重量在7.8克左右,文字筆劃方折規整的為秦半兩。至於漢高後時所鑄的八銖半兩,雖常與秦半兩混雜一起出土,但由於其過於輕薄,文字扁平疲軟,略帶漢隸氣韻,其直徑在2.7—3.2cm之間,重量一般在4.5—6克左右。據業內人士考證,秦銅權的平均值為一兩大約等於15.6克左右,半兩的重量則應在7.8克左右。史料記載,二十四銖等於舊制一兩,半兩則等於十二銖,由此推算,漢代五銖錢約3.2克,這與實物重量是相吻合的。從考古資料上和實物上看,秦半兩實際並非“重如其文”。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差異懸殊極大,大者直徑在3.5cm以上,並有重達14克以上者,而小者直徑卻在2cm以下,重量隻有2克左右。這說明整個秦代貨幣的標準型並不徹底,對幣材的重量要求完全沒有“重如其文”。雲夢秦簡《金佈律》有雲:“官府受錢者,幹錢一畚,以丞,令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由此看來,這個時期流通的秦半兩,不能單靠自身的標準為百姓接受,而是依靠國傢法律的強制力來實施。這就是秦始皇在位期間兼並六國,天下一統。書同義;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實行專制集權的封建法治。據史料記載:“高祖以吏徭咸陽時,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送錢以三五枚數計,可見其貴重稀少程度。這說明彼時的半兩應該是名副其實的,既要名實相符,那就必須有其標準,這個標準,應由政府頒發掌握,並作為流通貨幣的法定標準。古人有“天圓地方”的宇宙思想,天道為圓,地道為方,法天象地,便可牢牢地統治萬世之江山。半兩外圓內方,天覆而地載,萬宇一統,體現瞭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氣和霸氣。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便於生產、加工的需要,有利於攜帶、流通和儲藏,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一種貨幣制式。這種方孔圓形的定型,一直沿用瞭兩千多年,至民國初年結束。秦半兩始於戰國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流通范圍廣闊,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遊,終於公元前206年,共延續瞭130年。而半兩錢則沿用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歷經戰國、秦及漢三個朝代共218年。秦半兩奠定瞭“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瞭兩千多年,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傢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在我國貨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一般說來,秦半兩直徑越大,分量越重,其收藏價值越高,直徑超過3.2cm,重7.8克以上者較為珍貴,直徑超過3.5cm,重量10克以上的則更為少見。還有一種直徑2cm以下,重量2克左右,字體高挺的秦半兩也不多見。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2-2信貸借款台北信用貸款房屋貸款全省皆可處理8信貸代書貸款全省皆可處理/162595422.html

宜蘭融資貸款及支票貼現的相關問題免費諮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cca5sh13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