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自sina新聞
朱大鳴十八屆三中全會房地產政策大猜想二次增貸問題
在十八大三中全會召開之前,人們對於可能出臺的政策無限遐想。然而,就中國當前的形勢來看,雖說經濟整體處於上升階段,但是,暴露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央行日前發佈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透露出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最新擔憂:新的強勁增長動力尚待形成,經濟運行往往呈現脈沖式的小幅和反復波動特征。而且,經濟可能將在較長時期內經歷一個降杠桿和去產能的過程。央行特別點出瞭房地產和地方政府性債務兩個領域"問題比較突出"。
去杠桿化和去產能化兩個過程是中國經濟當前最主要的特征。之所以要去杠桿化,其核心原因在於,過去我們釋放瞭過度的貨幣,從而導致資產價格暴漲和通貨膨脹壓力異常增大。而這種情況偏偏遇上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從而表現出明顯的滯脹特征。這種滯脹還發生瞭重大變異,即無論是政府債務還是私人債務,都在呈現加速積累的狀態。
去產能化主要是基於過剩商品而言,產能過剩主要是由於出口受阻以及消費能力較低雙重制約。一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將全球拖入死局,全球經濟實質上仍處於危險期,雖然有一些地區出現瞭所謂的繁榮,主要是受到貨幣幻象的刺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口並不樂觀。另一方面,國內消費不振,主要是由於工資收入增長乏力,再加上一些傢庭背負著沉重的房貸,無力提振消費。中國市場固然龐大,但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中國經濟所生產的產能。因此,大量的資本投入瞭房地產領域,而房價暴漲的負面影響已經滲透整個經濟的每一個細胞之中。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用工成本也大幅度提高,消費者的生活成本也在加速上揚,甚至已經透支瞭整個傢庭未來的消費支出。
就地方債而言,誠如央行所擔憂的,這可能是誘發中國式次貸危機的導火線。人們盲目相信政府的償債能力,而地方政府所受到的實際約束力有很小,人們無法把握其投資收益的真實狀況,猶如開車夜行而將車燈蒙上,其所透露出來的危險的信息非常強烈。針對這一危險,央行提出,要以市場化機制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探索建立管理規范、財務透明、運行長效、風險可控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問題在於,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地方債問題,到底是在分散風險,還是直接解除危險,如果地方舉債發展模式沒有根本改變,答案是非常明晰的,即是在分散風險。分散風險固然能夠對沖非系統性的風險,但並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在面臨系統性風險之時,其破壞性力度將成倍放大。這一點美國是有教訓的,美國投資銀行利用各種看似科學的衍生品工具,將次級貸款的風險分散化,其結果誘發瞭全球性金融災難。本來信用或償債能力就有問題,非要拼命舉債買房或者舉債投資,豈能會因為風險分散就能躲過資源和資金誤配的危機。
或許人們認為管理層不提房價可能意味著對於房市調控的放松,這一論斷可能是錯誤的,不提並不意味著管理層不知其風險所在。即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資格使是樓市春天派,在某種程度上也並非看不到某些城市積累的房地產泡沫。部分城市存在的房地產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如何化解這些泡沫是值得爭論的。爭論的焦點在於我們在面臨這些泡沫時,到底是該采取行政幹預手段還是該采取市場化手段來解決。
一些觀點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之所以被放大,最關鍵的是調控淪為空調,政策執行力度不夠,或者是沒能出臺重擊性措施來控制房價,與之相反,一些人則認為就是政府過度幹預,才釀成如此房地產泡沫一再吹大。在化解泡沫問題上,前者認為要控制房價上漲,後者認為要靠市場力量來消化房地產泡沫。從現實來看,這些年來房價上漲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市場自身規律在起作用,無論采取什麼樣的措施,都可能無法抑制房價上漲,所以,僅僅從結果來說,樓市政策無效論是在混淆視聽,而認為市場能夠自行消化泡沫,其實質就是任憑市場大跌大漲,無視房地產本身就是老百姓財富集聚地,如果房地產大幅度震蕩會給整個經濟帶來沉重沖擊。我們認為,越是在關鍵時刻,政策越是要謹慎出擊,這種出擊力度要真實可靠,既不能隔靴撓癢,不出關鍵政策,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沖擊力度過大。
宜蘭貸款
新聞來源http://yt.house.sina.com.cn/news/2013-11-11/08382488800.shtml
留言列表